全球連線| 當東西方智慧相遇——德國“百科全書式”學者的中國故事

新華社柏林6月22日電“我將在門上貼上標識:’中國諮詢處’,讓每個人都知道,僅需通過我就能了解中國的最新動態。”1697年,後來成為普魯士王后的索菲·夏洛特收到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這封信出自德國著名學者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之手。因在數學、哲學、法學等多領域取得卓越成就,萊布尼茨在歐洲聲名遠播,被後世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德國科學基金會2015年3月3日舉行當年度德國科研最高獎“萊布尼茨獎”頒獎儀式。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萊布尼茨也是當時歐洲有名的“中國通”。他對中國的關注始於青年時期,貫穿一生。在他生活的17至18世紀,一批歐洲傳教士前往中國,西方對中國有了更多了解。

“17至18世紀,中國擁有傳奇的財富以及先進的藝術、文化、科技和醫學,這是進入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人所渴望的,”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科技史專家阿麗亞娜·瓦爾多夫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好奇心強的萊布尼茨也對中國充滿興趣。”

17世紀60年代,萊布尼茨開始大量蒐集中國語言、哲學、地理等方面的材料,並與赴華傳教士們保持頻繁的書信往來。

1689年,萊布尼茨在與在華傳教士格里馬爾迪的通信中提出30個關於中國的問題,涵蓋天文、地理、醫藥、軍事、人文社會等各個方面,其中絕大多數與科技有關。 “中國人觀察天的歷史是怎樣的”“人們修訂地圖的情況如何”“人參是否真的擁有巨大療效”“中國人掌握畢達哥拉斯定理嗎”“學習漢字有何捷徑”……

“萊布尼茨對中國的興趣更廣泛、深入。作為富有真正好奇心和開放思想的偉大學者,科學是萊布尼茨的激情所在。他特別注重西方同中國的知識和技術交流,甚至根據一份關於中國的旅行報告,發明了一種受中國技術啟發、用於銀礦開采的水平軸風車。”瓦爾多夫說。

1697年,萊布尼茨出版《中國近事》,轟動歐洲。書中主張歐洲人學習中國的實用哲學、開展歐洲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交流。

“中國和歐洲代表了人類文化的兩個高峰,如果中西加強合作與文化交流,便可以達成完美和諧的世界。”萊布尼茨在書中寫道。

此外,萊布尼茨還發現,自己創造的二進制算術與中國《易經》中六十四卦圖存在一一對應關係。東西方文化穿越時空,心有靈犀般聯結在一起。

2017年11月7日,在德國漢諾威,嘉賓為萊布尼茨孔子學院揭牌。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2006年,萊布尼茨誕辰360週年之際,德國頂尖理工學府之一漢諾威大學正式更名為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

瓦爾多夫說:“萊布尼茨的精神反映在學校’全球性思維,跨領域研究’的校訓中。如今,學校約有1300名來自中國的教師和學生,這體現出萊布尼茨所追求的包容自由、開放科學和相互尊重精神。”

策劃:袁炳忠

監製:薛穎

統籌:齊紫劍閆珺岩

記者:張毅榮黃燕

剪輯:馬驍

編輯:馬驍馬曉燕賈金明王雅楠商婧楊海雲王曉梅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