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機構看好中國經濟的三大理由

近日,多個國際金融機構發布數據和報告,認為疫情衝擊並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長久的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並給出了看好中國經濟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進出口貿易受疫情影響有限

根據路透社報導,德國聯邦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德國4月份對華貿易幾乎沒有受到中國新冠疫情“封控措施”以及由此導致的供應鏈混亂的影響。

數據顯示,德國4月份從中國進口了總價值為167億歐元的商品,同比增長52.8%,其中化工產品的進口增加6倍,成為帶動德國進口總值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他商品組別也出現大幅增長的情況。

2022年2月18日,中歐班列(齊魯號)中國青島—德國曼海姆雙向對開首班列車從上合示範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出發。新華社發(王昭脈攝)

實際上,中國進出口貿易並沒有像某些西方媒體報導的那樣受到疫情嚴重衝擊。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對東盟、歐盟和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均實現增長。 2022年前5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6.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3%。其中,5月份,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45萬億元,同比增長9.6%。其中,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3%;進口1.47萬億元,增長2.8%。

理由二:長期增長動能仍在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導,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師蒂爾曼·加勒爾日前表示,儘管短期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但“清零”政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嚴格的監管等都是周期性的,而非結構性的,這意味著中國的長期增長動力保持不變。

“與歐洲和北美國家的央行相比,中國央行’有更大的靈活性來支持經濟’。同時,中國財政政策也在調整,將有更多的資金專門用於投資鐵路、機場和其他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減稅和刺激汽車消費等。”加勒爾說,“中國股市正在變得更具吸引力。”

圖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大樓。新華社發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固定收益策略主管邁爾斯·布拉德肖認為,中國國債是全球市場“最令人興奮的部分”。

“經濟在放緩,利率在上升,但中國沒有放鬆貨幣政策。對於歐美國家的固定收益投資者來說,中國資產是一個很好的多元化投資選擇。”布拉德肖說。

理由三:綠色產業潛力巨大

根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瑞銀集團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碳密集型行業進行綠色轉型將使綠色金融成為中資銀行未來10年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瑞銀估計,到2031年,來自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的收入可能會增加至年均2000億美元,約為中國銀行業整體收入的15%。

“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綠色金融的影響力還很小,但我們認為其規模潛力巨大。”瑞銀分析師們說。

工信部數據顯示,去年,面對內外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來自供應鏈的壓力,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2年5月9日,在廣西大化縣北景鎮板蘭村,一輛新能源汽車在充電。新華社發(張愛林攝)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129.3萬輛和125.7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4倍,市場佔有率達到19.3%。新能源汽車產銷表現明顯好於行業。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認為,中國經濟下半年增長勢頭有望反彈。

策劃:劉加文

執行策劃:楊定都

作者:陳穎

編輯:董小嬌何媛

校對:劉小軍

新華網有限公司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