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糧”策|保障糧食安全,切實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南方網訊(記者/黃小殷)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牢牢端穩自己的飯碗、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才能為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過去這五年,廣東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除了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鄉村產業加速發展,廣東省從農業技術推廣、科技生產等多個維度建設農村多元化,以科技賦能農業,實現耕種優質高產,牢牢端住了手裡的飯碗。

廣州增城,無人機噴灑、人工智能收割等新技術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力。南方日報吳偉洪攝

糧食安全:中國人的碗裡要裝中國人自己的糧食

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付諸“糧食生產年年抓緊”的實際行動。

狠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廣東推進“科技興農”,讓耕種實現優質高產,提高農戶增收,切實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來,廣東糧食年均產量超過1200萬噸,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糧食生產任務。廣東還實現糧食麵積、產量、單產連續三年“三增”,在國家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連續5年獲得優秀等次。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由2017年的5969億元、3712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8369億元、5169億元。 2021年農業總產值、增速均創198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農技發展:廣東絲苗米突破“優質難高產”瓶頸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廣東全面推進農業關鍵技術走向村落攻關。農技服務輕騎兵隊伍走進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902個團隊、2815名農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鎮扶村,實現600個重點幫扶鎮、301個鞏固提升鎮農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讓每一名耕種者了解良計良法,努力讓每一畝糧食生產都有科技支撐。

這項措施的實施收穫顯著。廣東省近年創造了華南雙季超級稻畝產1537.8公斤世界紀錄,雙季香稻畝產1367.3公斤世界紀錄。

此外,“廣東絲苗米”區域品牌聞名全國,這是基於廣東在農作物育種上的創新。這一批媲美泰國香米的優質高產絲苗米品種,突破了“優質難高產”瓶頸制約,大面積雙季優質絲苗水稻畝產已經具備超900公斤平衡生產的能力,成為比肩“北方五常大米”的區域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廣東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達25.1469億元,下發中央財政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3.7565億元,降低農民因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生產成本上升壓力。同時,大力推進水稻生產全保險,全方位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

農戶將長勢較好的品種留種,為來年下種做準備。南方日報錢文攀攝

守住耕地紅線:促進農田面積高效利用保障農耕

今年2月22日,新的中央一號文件出台,其中最大的亮點便是“讓種糧農民有錢掙、不吃虧”。糧食歸根結底要依靠農民去種植,農民有田種,種了有錢賺,國家糧食安全就有保障。

廣東在保障農民耕種方面,緊盯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撂荒耕地複耕復種,將其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來抓實抓牢,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激發農村土地“活力”,需要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縱深發展。近些年來,廣東順利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

廣東省近年來還不斷促進農田面積高效利用,不斷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519萬畝。在全國率先利用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對15畝以上疑似撂荒耕地開展實地核查,2021年完成撂荒耕地複耕復種85.89萬畝。

在“淨土保衛戰”方面,中央和省級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4.3億,廣東省完成3.2萬個農用地點位和9963家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到位率100%,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90%”任務,農產品監測達標率達90%以上,初步遏制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