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輔義天下悅 莫把馮京作馬涼 ──淺談特區新班子的工作理念方向(文:劉銳紹) (09:00) – 20220622 – 文摘 – 即時新聞

(1)民眾希望未來工作主次分明

──按目前北京認可的人事安排可見,未來工作重點以安全為首,而安全又有國家安全(國內和國際)、社會安全(香港內部)和意識安全(傳媒和教育)。除了候任特首李家超外,新班子至少4名官員有紀律部隊背景(陳國基、胡英明、鄧炳強和曾國衞);如加上紀律部隊的官員(蕭澤頤、區嘉宏和何珮珊),以及葉文娟(現任保安局常秘,將出任特首辦主任),安全和紀律的分量可想而知。

此外,近年由警隊轉到其他崗位的官員也頗為顯眼,例如公務員學院院長郭蔭庶和申訴專員趙慧賢,均曾任副警務處長;加上早已轉到其他位置(包括內地)的警隊前成員,反映擁有紀律意識的人士更是當時得令、備受重視。

——民眾不會否定國家安全,但關注執行的力度和全面效果。事實上,在安全之外,民眾更關心經濟和民生,而新班子亦多次強調這些問題的重要,希望不會放輕。况且,香港與內地在疫情等因素下,經濟危機已是路人皆見,毋須忌諱。如何讓兩地經濟走出困境,相信新班子也不敢掉以輕心。

──既然知道任務重大,就必須分清主次,控制執行的力度和效果。近年來,特首強調「雙效忠」(對中央和香港),相信原則上無人反對,但關鍵仍是如何具體落實?民眾普遍感到,香港的施政團隊已無人會違背中央意旨,但香港畢竟有其獨特之處,如果他們能夠善用「中央信任」的優勢,懂得技巧,做好全面溝通、協調和平衡,已是功德無量。

他們可以從3個角度跟內地分析利弊。(一)管理好香港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側重一兩個政策就行;基於香港與內地很多方面利益一致的前提,可多點考慮放開手腳,讓兩地的利益最大化。(二)從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和最佳效果出發,因勢利導(包括對「外部勢力」),心中有數不蠻幹,把對香港的傷害減至最低。(三)盡量懂得游說語言和技巧。當然,北京已有既定的想法和政策,這對下級官員來說有一定難度,但關鍵仍是他們的心理狀態,敢不敢和願不願?不知上述3點是否奢望?如是奢望,那就算我癡人說夢好了。

(2)「擦邊球」的主動性和見識

──先說一些香港回歸後的真人真事。有一次,台灣發生地震,香港有人捐款賑災,但台灣那邊接受捐款的戶口有「中華民國」字樣。於是有人質疑不能轉帳,否則就是政治不正確。

另有一次,有團體寄往外國的信件附有回郵信封,上面有香港的英文地址,但沒有「中國香港」的字樣。有人質疑這樣的信封拿到外國去,外國人看到就會「以為香港是一個國家」。

又有一次,國民黨時任主席吳伯雄訪問內地,欲經香港返台,竟然不能入境。其後,他再有機會來港出席孫中山誕辰活動,這次可以入境。我問他上次為什麼不能入境?他也莫名其妙。同樣事情亦曾發生在國民黨蔣孝嚴身上。

還有一次,一名台灣人來港,成功入境和活動,其後離境返台,但有關方面後來發覺他是民進黨人,在港的行動「有問題」。其後他再申請來港,不獲接受,但其實這時他已公開退出民進黨,還可以到內地訪問。

上述事例的重點不在於答案,而在於事發原因、過程和鬆緊程度。說到底,這涉及開放和開明程度、政策的靈活度、大局觀念的深度。處理得好,將與良性效果成正比,否則就會「錯把馮京作馬涼」。

──時至今天,北京對外國勢力、外部勢力極其關注。沒關係,可以關注,相信有關人士不會視而不見;但在行動上適宜靈活和善於應對。這需要有魄力的人士懂得「擦邊球」技巧,清醒、冷靜地處理問題;在姿態上可以「敢於鬥爭」,但毋須被鬥爭意識掩蓋一切,始終把實際效果而不是烏紗帽放在首位。

──能達至平衡「一國」和「兩制」的最佳效果,需要膽識和見識。不知道這是否又屬奢望?我自問無此能量,但我相信,官方既然也認為眼前形勢已由亂到治、由治及興,那就不妨像張藝謀電影裏的歌——鼓勵「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智、勇、謀,三者合體,才可「懷仁輔義天下悅」。

(3)結合香港實際與「陽奉陰違」

──再說一些香港回歸後的真人真事。陳方安生任政務司長時,同意讓圓明園國寶在港拍賣,理據是這是香港的經濟規律,是「兩制」容許的;內地和建制派則認為她「傷害了愛國感情」。後來,她認為可以限制「法輪功」的活動(例如不租借政府場地),但它亦可以合法存在;內地和建制派則認為她「有意縱容外部勢力」。

──中央要求曾蔭權推動國民教育,他願意和答應執行,但結合香港實際情况,不宜急促推行,適宜讓學校有較多自主權,政府沒有教材;但內地認為他陽奉陰違。林鄭月娥同樣在某些政策上多想香港的實際情况(例如不「封城」),但她剛愎自用,結果壞了事。

──其實,鑑於過去的正反經驗,北京可把結合香港實際的某些措施和處事方式,視為「一國兩制」的文化差異,以寬鬆的尺度對待,毋須感到這是「暗裏對抗中央」的陰謀或陽謀。到了今天,相信願意留在政壇的人士已無人敢跟北京對抗,連符合香港和內地共同利益的「擦邊球」勇氣也奄奄一息了。長遠而言,這又是否合乎「懷仁輔義天下悅」的大方向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