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變局中開創新局、在亂局中化危為機,是一個重大歷史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同世界關係發生歷史性新變化,中國與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聯繫在一起,對外工作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面對風雲激蕩的國際形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闊步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重要智慧和力量。
胸懷天下 立己達人
“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給人類提出了必須嚴肅對待的挑戰。”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告訴我們,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各國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方向,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
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追求。這種追求彰顯中國在波瀾壯闊的世界舞台上的價值引領,展現氣象萬千的東方大國的責任擔當。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面向世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此後,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重要講話、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重要演講,系統、深入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科學內涵,明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深刻回答“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
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與沿線國家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9年來,“一帶一路”從理念變為實踐,從藍圖變為現實,為沿線各國帶來巨大機遇和紅利,成為當今世界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時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 2022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從人類前途命運出發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在新形勢下進一步豐富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綱舉目張,行穩致遠。面對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威脅上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胸懷天下,不斷砥礪前行。從積極探索並大力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到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再到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中國堅持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以深化外交佈局為依托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行而不輟 展現擔當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僅有崇高的價值追求,也有孜孜不倦的現實行動。面對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國際形勢,中國以實際行動展現大國擔當。
命運與共,支持全球抗疫—
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僅成功守護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且發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泛的緊急人道主義行動。一架架搭載中國疫苗的航班跨越山海,書寫著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動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最早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最早支持疫苗知識產權豁免,最早同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生產合作。 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宣布,中國將再向非洲提供10億劑疫苗。 “這是歷史性的表態,在最困難的時候,中國與我們站在一起,中非合作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典範。”在達喀爾會場聆聽的毛里塔尼亞外長艾哈邁德感慨萬千。截至目前,中國已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數千億件抗疫物資,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疫苗,向34個國家派出37支醫療專家組,與180多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分享疫情防控經驗。
兼濟天下,促進共同發展—
2021年12月3日,一列紅藍白三色列車駛離萬象火車站,中老鐵路正式通車,老撾人民的鐵路夢終成現實。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中老鐵路是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期看將使老撾的總收入提升21%。老撾公共工程與運輸部前部長宋瑪親歷了中老鐵路從規劃到奠基再到開工建設的全過程,他動情地說:“只有中國人才會這樣幫助我們,也只有習近平主席才能這樣說到做到。”
中老鐵路是中國攜手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的縮影。從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到健康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不斷豐富;從蒙內鐵路、亞吉鐵路到匈塞鐵路、雅萬高鐵,從瓜達爾港、多哈雷多功能港到比雷埃夫斯港,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一張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全球合作網。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得到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等多個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5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全球發展倡議將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大國擔當,維護世界和平—
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在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同時,積極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積極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日益成為國際形勢的穩定錨、和平發展的正能量。
積極響應聯合國“為維和而行動”倡議,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組建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和300人規模的常備維和警隊;連續多年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積極參與國際反恐合作;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積極推動解決烏克蘭危機、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阿富汗問題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新時代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流砥柱。
凝聚合力 共創未來
大國之大,關鍵在於胸襟大、格局大、擔當大。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從人類共同利益出發,攜手各國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促團結,開闢人類光明前景。 “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裡,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小船經不起風浪,巨艦才能頂住驚濤駭浪。”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發表演講時,習近平主席以“小船”與“大船”為喻,深刻闡明人類命運與共,只有同舟共濟才能駛向光明未來。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的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命力不斷彰顯。國際人士紛紛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擘畫了藍圖,為人類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涓涓細流終將匯成大海,點點星光終將點亮銀河。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求共贏,攜手世界共享機遇。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舉辦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東博會等經貿盛會,到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再到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國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堅定,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在“世界開放指數”不斷下滑的今天,中國以開放合作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指出,中國市場擴大開放讓中國受益,也讓其他國家從中受益。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謀發展,增進各國民生福祉。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斐然,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到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以實際行動促進後疫情時代包容、可持續、有韌性的經濟社會復蘇和發展,中國堅持“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始終將發展議程放在國際合作的更高位置,奏響全球發展合作的動人樂章。
初心如磐,砥礪前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行,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2022年06月23日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