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世界新變局推升金磚聚合力

美西方在俄烏衝突背後拱火的一系列操作,再次讓發展中國家感受到捲入集團對抗帶來的危害,更明確了自身利益係於和平與發展大勢的認知。在各種複雜因素交織下,作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新興市場國家代表的金磚機制,持續為全球安全治理和全球發展治理髮出“金磚聲音”,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在當前世界複雜變局之下,“金磚力量”再次讓人刮目相看。金磚機製成立之初,西方國家並不看好,認為它是眾多合作機制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清談館”。但“金磚新開發銀行”的成立改變了西方看法,由此西方將金磚機制視為動其奶酪的“行動隊”。金磚機制建設進入第二個十年後,由於巴西政治生態右轉、中印領土糾紛以及西方的拉攏分化,金磚國家合作勢頭與第一個十年亮點紛呈相比似乎有些暗淡。於是,西方政界學界一些人重拾唱衰金磚的老調,認為金磚已遁入多邊機制“高開低走、不了了之”的宿命。

借助俄烏衝突等事件,美國繼續在全球範圍內推進陣營化和小圈子化。在面臨選邊站隊的高壓之際,作為新興市場國家代表的金磚國家態度引發廣泛關注。但令美國失望和尷尬的是,包括印度在內的金磚國家拒絕加入反俄陣營或其他類似操作,轉而一致主張通過政治對話解決衝突,反對美西方遞刀子、拱火行為。不僅如此,“金磚主張”還得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和效仿。 “金磚聲音”再次讓西方領略到人口占世界42%、經濟總量佔全球24%的金磚力量。

金磚國家正加大攜手構建全球治理新體系的力度。國際秩序的未來走向面臨著兩種趨勢的博弈,即是大家平等參與的“全球治理”,還是美國霸權版的“治理全球”。為了繼續主宰新世紀的國際權力格局,美國以北約和“印太戰略”為主要抓手,在東西兩條線同時構築各種脫鉤性、排他性的安全機制和經濟集團以圍堵打壓中俄。金磚國家認識到,美國一旦如願打造成“新的國際秩序”,它不會樂見新興大國與其平起平坐、共享國際權力蛋糕。在那種秩序中,美西方依然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後來者只能在遵循西方規則的條件下充當配角。那種“新秩序”顯然有悖於金磚國家走到一起的初衷,即力爭構建一個與金磚經濟體量相稱的國際權力體系。金磚國家深知,唯有攥指成拳、加大合作力度,才能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並使之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為此,金磚國家“將致力於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一個更加敏捷、有效、高效、有代表性和負責任的體系”。

在此過程中,金磚國家將打造更多“成色足、含金量高”的金字招牌。儘管金磚合作已有“新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等閃光名片,但尚不足以使金磚經濟實力轉化為相應分量的國際制度性影響。在對俄以及其他國家打壓過程中,美國隨意操控標普、惠譽、穆迪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做法,就暴露出美西方政治化操弄金融工具的隨意和蠻橫,同時也激發金磚國家重拾構建自身評級機構的動力。 “金磚評級機構”的動議一度寫進2016年果阿領導人峰會宣言,後因無法掌握權威經濟信息等技術原因而未果。金磚國家政界學界人士認識到,為了避免被西方評級機構基於政治因素無休止地“矮化和羞辱”,金磚需重新推動成立自己的評級機構,並從“金磚店鋪”做起逐步做大做強。

美西方最近另一個刺激國際社會神經的舉動,是將俄踢出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這給包括金磚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敲響了警鐘。為此,金磚國家建立自身的金融支付體系意願增大,成員國的學者建議可從金磚雙邊貿易結算中積累經驗,從成立“金磚金融信息交換體系”做起,待時機成熟時,再建立金磚貨幣支付體系。如果在金磚機制建設第二個十年順利成立“金磚評級機構”和“金磚金融支付體系”,那麼金磚的成色會更足,金字招牌勢必會更閃耀。

世界新變局背景下,“金磚中國年”剛運行半年,國際社會就見證了金磚聚合力不斷上升、亮點不斷呈現。 “金磚+”進一步擴大朋友圈,首次召開“金磚+”外長會,新開發銀行新一輪擴員正在路上。 “金磚國家航天合作聯委會”“金磚國家職業教育聯盟”“金磚財金智庫網絡”“金磚國家預防大規模傳染疾病早期預警體系”等全新平台紛紛成立。金磚國家呼應全球安全關切,聚焦全球發展事業,為動盪變革的全球治理體系注入一股新鮮動力和正能量。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所所長、清華大學CCWE“金磚國家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