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化解經濟困境需和平與合作

疫情以來美國採取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為美國40年未見的高通脹埋下伏筆,疊加地緣問題等眾多因素,美國經濟“遭遇颶風”。

美聯儲前官員威廉·杜德利表示,美國經濟軟著陸可能性幾乎為零。高通脹正在重挫消費信心,與此同時供給端也深受影響。美國5月PPI的同比增速為10.8%,大於CPI同期8.6%的同比增速。美聯儲通過加息試圖抑製商品價格繼續上漲的同時,也可能抑制供給。能源及原材料的價格仍然高企,如果生產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企業整體生產成本將進一步上升。這將抑制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和資本投入,美國的供需失衡可能進一步加劇,經濟或將難以走出危機。

各類輿論信息印證了美國潛在的經濟危機。一是關於拜登經濟表現的民意調查。 2022年6月《華爾街日報》與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ORC)進行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83%的受訪者將拜登領導下的國民經濟描述為“很差”或“不太好” 。

二是美國精英階層的悲觀表述。 2022年4月美聯儲前官員勞倫斯·林賽認為,持續的通貨膨脹將極大地抑制消費,由此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會出現衰退。他認為要抑制通脹,需將基準利率提高到高於CPI的水平。從這個意義來看,美國距離抑制通脹仍十分遙遠,經濟衰退也難以避免。摩根大通公司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在4月也表示,美聯儲將把利率提高到遠高於市場預期的水平,美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戴蒙在6月又進一步表示,需要為通脹導致的美國經濟“颶風”做好準備。 2022年5月高盛分析師認為美元被高估了18%,這意味著美元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泡沫,這也會是美國經濟危機的誘因之一。

如果美國繼續煽動烏克蘭危機,破壞世界和平,以及繼續採取對華遏制政策,阻礙全球合作,美國將難以化解自身潛在的經濟危機。

美國高通脹不僅是疫情后寬鬆的財政和貨幣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疊加形成的結果,因此美國要有效抑制通脹不應僅依靠美聯儲加息。美國更需促進全球化合作,而不是割裂世界。美國一系列的“逆全球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推升了各項交易成本,無益於緩解通脹。美國需要勸和烏克蘭危機,而不是通過軍援和製裁火上澆油。美國如果繼續拱火烏克蘭危機,全球糧食、能源價格等將持續處於高位,也無益於緩解通脹。

同時,美國自身國債的償還能力也可能受限,不斷加息也意味著未來的美國國債利息成本會增加。在經濟衰退的預期之下,美國財稅收入增長乏力,財政可能將承受更大的償債壓力。如果依靠印錢償還債務,美國和美元的信用會進一步受到打擊。

美國經濟危機的外溢效應顯著。美國如果僅依靠貨幣政策發力,這不僅無法有效緩解其自身的通脹問題,還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資本外流、匯率和債務等方面的問題,比如斯里蘭卡的主權債務違約。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