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拉印製俄”企圖難實現

新華社新德里4月29日電(國際觀察)西方“拉印製俄”企圖難實現

新華社記者趙旭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成為西方的“香餑餑”,西方多國和歐盟的領導人及政要不斷對印度展開外交行動。分析人士指出,俄烏衝突升級以來,印度採取平衡策略維持其“戰略性中立”,讓在全球拉“小圈子”搞對抗、借俄烏衝突脅迫其他國家“選邊站隊”的西方頗為不滿。它們近期對印度動作頻頻,意圖“拉印製俄”,但從印方反應看,其如意算盤恐落空。

輪番上陣遊說

俄烏衝突升級後,美歐一直要求其他國家加入譴責和製裁俄羅斯的行列,其中一個重要對象就是印度。但印度並沒有譴責和製裁俄羅斯,其“等距離”立場明顯沒有讓其西方夥伴感到滿意。

4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視頻會晤。按照白宮聲明,拜登希望印度配合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扼殺俄羅斯能源收入的行動,提出“不要在此時加量購買俄羅斯石油等商品”。同一天,美印外長和防長“2+2”對話會在華盛頓舉行,美方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強調美印有“共同價值”。

4月21日至2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訪問印度。儘管訪前英國首相府稱約翰遜將不會尋求在俄烏衝突上“說教”莫迪,但英國媒體報導,約翰遜將利用此次訪問機會鼓勵莫迪疏遠與俄羅斯的聯繫。一些西方媒體則在訪後的報導中說,雙方宣布將建立的新國防和安全夥伴關係“有助印度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

4月24日至2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問印度。她在訪問中表示希望印度能重新審視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稱印度和歐盟是“天然夥伴”,雙方都在“共同規則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成長”,但“支撐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核心原則已岌岌可危”。有分析指出,馮德萊恩言外之意是希望印度基於“共同規則”對烏克蘭局勢予以關切,並就造成的危機“履行大國責任”。

此外,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3月也曾分別在訪印期間和與莫迪線上會晤時要求印方對俄羅斯施壓。

印度自有考量

印度外長蘇杰生3月24日在議會下院闡述印政府在俄烏衝突上的立場。他說,印方的立場是一貫且堅定的,印度主張和平解決問題,衝突雙方直接對話。

儘管西方不斷對印度做工作,但印度始終未改變其對俄立場,不僅沒有加入對俄製裁,而且加大了對俄石油採購數量併購買了一批防空武器,還在對俄不利的聯合國相關決議表決中投了棄權票。

面對西方遊說,印度選擇無視甚至回擊。比如,對於拜登的“指點”,莫迪沒有公開附和,僅表示烏克蘭局勢“非常令人擔憂”,他已呼籲俄烏雙方和平解決衝突。

在美印“2+2”對話會後的記者會上,蘇杰生面對有關印度繼續進口俄羅斯能源的質疑,指出印度出於自身能源安全需要進口俄能源,其一個月的購買量不及歐洲一個下午的購買量,人們應更關注歐洲而非印度。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哈什·潘特表示,印俄歷史上關係緊密,兩國在許多問題上相互支持,儘管當前雙方貿易額絕對數字不高,但印度在武器上嚴重依賴俄羅斯,也需要俄羅斯的豐富能源。

企圖難以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俄外長拉夫羅夫3月31日至4月1日訪印期間,雙方就加強能源合作並推進使用本國貨幣結算體系達成一致。俄方對外界宣布了消息,但印方沒有正式確認。有分析認為,這一處理方式顯示出印度一方面不會改變其對俄立場,另一方面也在極力避免刺激西方。

潘特表示,俄烏衝突使得國際局勢變得更加複雜,給印度外交帶來極大困難,印度政府因而不得不採取更為複雜的方式來處理同各方的關係。但他認為,在印度實現武器和能源自給自足或找到替代進口渠道前,其對俄立場不會有任何改變,西方的任何施壓都不太可能迫使印度放棄在俄烏衝突中採取的平衡策略。

波蘭戰爭研究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克日什托夫·伊万內克撰文指出,當今世界已不是兩極體系,很多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選擇在國際事務中“多方投注”。在復雜的國際關係網中將一國拉入某個同盟並不容易,對別國政府進行說教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會起反效果。

蘇杰生4月27日針對西方指責印度拒絕譴責俄羅斯再次重申,印度不再需要其他國家的批准,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開展外交。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阿什利·特利斯指出,印度之所以選擇中立,部分原因是蘇聯和俄羅斯“從未對印度內政進行指責,而美國則多次這樣做”。印度懷疑美國可能成為“變幻莫測的戰略夥伴”。美國想挑唆印度譴責俄羅斯,需要跨越很高的門檻。 (參與記者:鄧仙來、任珂)